【企業·文化】 用佛教的觀點充實企業管理
時間:2016-06-06 14:04:00
作者:
教文化博大精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慈善協會、國學講堂、動物保護、素食健康協會等等常常把佛教拉來做“陪襯”。自從工業革命把管理工廠變成學問,到今天經濟的飛速發展,企業管理已是一大問題,在大學有專門專業培養人才,而相關人士也不忘與佛教沾沾邊,湊湊熱鬧。佛教文化如此被重視的同時,希望大家能對佛教的基本理念有所了解。比如,常常有人誤解:與慈善活動結合,以為佛教就是慈善;與素食結合,以為佛教就是素食和放生。其實,佛教一定慈善,但慈善不等于佛教;佛教一定放生,但放生不等于佛教;佛教一定能管理企業,但企業管理不等于佛教。說佛教一定能管理企業,這不是大話,讓我們從佛教文化的內涵,即基本義理來談。管理企業的目的是讓企業運轉正常,興旺發達。生活中,常有一些企業老板到寺廟燒香拜佛,祈求佛菩薩或諸神的護佑,如果回來后企業那一階段很走好運,就認為佛菩薩很靈,又會再去寺廟燒更多更粗的香,但企業后來不是很順利,就以為佛菩薩不靈了。難道佛菩薩們不慈悲了嗎?不是的,凡是成佛成菩薩的圣賢人都有讓眾生離苦得樂的宏愿,但前提是要去驗證真諦,這個過程圣賢人不能替代,更不是權錢的交易。其實,開辦一家企業,按照佛教的觀念,要過兩關。首先走的是一條興衰起伏的艱辛路程,這是真諦之一的“無常觀”。也就是說,在企業面臨困難的時候,在大局突然變動時能臨陣不亂,審度時勢而能敏銳調控,財聚財散而能平衡心境。與此觀點相應,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機智地安排,沉著地運作,管理企業無不如此。其次,要有“無我觀”。大致意思是企業的成敗非我一人之能,而是得益于企業全體員工的共同努力。在企業管理中,往往關聯著人才管理、團隊管理、生產管理、績效管理。這不光是企業正常發工資、加薪放假的問題,也不單單是與員工交心打成一片的問題,當然這些也是需要的,然而更需要的是要管理者自己審察自己,徹徹底底把“我”放下,把地位、把身份放下。比如,員工在工作上,無意中給企業造成了萬把塊錢的損失,作為管理者,可能你忍得住,但是如果損了幾十萬,管理者往往怒火騰地一下子就上來了,這個時候就要放下自我和執著,面對事實冷靜處理,客觀分析,控制局面,消除隱患,堵住管理漏洞。如果,過了上述“無常”、“無我”兩關,管理企業就能達到無所能管而無所不能管、無所能理而無所不能理的任運自如、灑脫自在的境界。這是大前提,這是宏觀,這是站在最高山頂,這就是佛教管理的精髓。大致來講,用佛教的觀點管理企業,應從以下方面借鑒:透過正視自我,不斷修正觀念,其目的正是讓自己的創造力重現,接受有益的新事物,推動企業興旺發達。工作上阻礙多,容易產生心理障礙,團隊工作無法推動,公司內更缺乏創新、突破的精神,只有把自己歸零,放寬心胸,包容別人,才有空間共同成長。通過不斷地審視自己,而產生覺照、產生力量。以清凈明覺的心判斷周圍發生的事,果斷處理問題才能管理好企業。給眾生帶來幸福,不能缺少每一個員工的作用。了解自己該扮演的角色,無怨無悔地配合企業成長。主管積極樂觀,則部屬樂與其相處,團隊活潑又朝氣,員工充分發揮,工作成效更好。及時從自我的困惑中跳出來,借助團隊的智慧,溝通協調,解決困難。企業體是人的組合,每個員工都很重要,但重要性只有在企業這個大舞臺上才能展演出來。讓員工了解團隊的重要,珍惜大家齊心合作的大平臺。員工的時間認知,會與企業團隊產生差距,要有共同的時間觀。及時解決問題。累積、延遲問題,將使企業的問題越來越多,企業績效將難以提升。以清凈心去面對員工,運用覺醒之后的智慧去觀察企業員工和社會眾生,則可作出利他的行為。力行慈悲心,解除別人的痛苦,帶給別人希望,改變別人的命運,也能改變自己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