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一個27歲的小伙子,背著簡單的行囊從北京南下來到廣州。年輕的他希望有一片天地可以施展才華和抱負,利用工民建專業知識在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上創業致富。
13年后深秋的某一天,在金沙洲一個寬敞的辦公室內,當年的小伙子,在自己興建的辦公大樓里向我們講述了其創業歷程和企業管理理念。他就是廣州市勝特建筑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吳如軍。
目前,他已擁有一家年產值3000多萬元的特種建筑企業,管理人員50多人,業務覆蓋珠三角地區,每年完成一兩百項工程,是業內的佼佼者。這個高風險、高技術行業的產值雖然不是特別大,其社會價值卻無法估量,一座上億元的問題建筑經過勝特公司的糾傾加固后將獲得重生。
篳路藍縷
1994年春夏之交,廣州的天幾乎沒有真正放晴過,一些建筑經不起雨水反復的沖刷浸泡,出現了滲水、漏水的癥狀。工民建專業出身并在北京某國營企業鍛煉過的吳如軍,一到廣州就看好這里的補漏修繕市場,開始接洽建筑補漏業務。
一番實踐之后,愛鉆研的他發現,房屋漏水其實多數屬于結構問題。那個時候,他白天帶著自制的廣告紙走街串巷尋找客源,曾經“把廣州整個市區都走遍”;晚上在燈下認真地做補漏和加固方案。一到周末就窩在新華書店里,查找建筑病害資料——沒錢買書,只能把有用的東西整頁整頁地抄下來。
接業務的過程中,吳如軍雖然發展起一支施工隊伍,他仍需要經常在工地上親自動手,碰到從沒遇到過的疑難雜癥,他就借助資料書籍和經驗,在現場試驗一遍,效果好了再讓工人們模仿著干,“很艱苦,但我能捱”——吳如軍回味。
3年過后,吳如軍的建筑補漏業務已經演變成加固改造業務,而且干得有聲有色,不滿足于現狀的他再次北上攻讀唐業清教授的建筑病害治理碩士研究生,確定了以糾傾、加固為企業主要發展方向。
提起邊讀書邊創業的日期,吳如軍用了“最艱難”三個字來形容。草創的公司人手少,離不開業務及技術的支持。他必須經常往返于京穗之間。有建筑學修養的愛人對他事業發展帶來莫大的幫助。他回憶道:有一次,從北京回廣州參加一項招投標,一下飛機連家都沒回就到了當時位于城西花園20平方米的辦公室,開始制作標書,“我手寫一張,妻子用電腦打印一張,從下午一直忙到次日凌晨”,第二天一早他開車準備送標書參評,“車開到一半,我就累得趴下,實在開不動,只好打電話請一個朋友過來幫我送標書”。吳如軍描述著,“因為太匆忙,價格沒有控制好”勝特最終沒有中標。
那段“最艱難”的日子為他后來事業的騰飛奠定了基礎。
自創模式
憑借吳如軍堅韌的毅力和專業技術的不斷提高,勝特慢慢地站穩廣東市場。總公司辦公室的規模也由一個20平方的小房間到每年新增幾十平方,辦公室之間打通,每年要裝修一次……2005年,六層高的勝特科技大廈在廣州金沙洲正式啟用。
隨著公司規模擴大,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成了必要。吳如軍介紹“以前業務大部分是由我洽談,我曾創下一天連續簽8份合同的紀錄。但一個人的精力總是有限的,只有發展起團隊才能使公司規模良性地擴展。”漸漸地,他改變公司家長制管理模式,明確地劃分部門并確定工作內容,一開始妻子不同意他的做法,認為部門設置多會出現人浮于事的狀況。
兩人意見相持不下,吳如軍提議“我們一起去讀MBA(工商管理碩士),之后再決定用什么模式來管理企業”。
2001年,吳如軍和愛人一起就讀亞洲(澳門)國際公開大學的工商管理專業。夫妻倆把勝特作為一塊試驗田,常常是老師在上面講,夫妻倆在下面小聲討論,把管理理論和實際情況聯系起來,漸漸地改變公司的管理模式。2006年,他又再次攻讀中山大學的MBA。
現在,勝特公司建立起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業務放手給了副總們,吳如軍退出了企業的日常管理,除了偶爾談判幾單很大的業務和指導一些高技術難題外,他基本不會在一線出現,轉而關注于企業發展的方向性問題。
有時,吳如軍會市用工商管理上測試企業架構是否合理的方法——突然關掉手機從公司消失幾天,看企業能否正常運作。從2005年開始的幾次測試都沒有讓他失望。“沒有我,企業照樣能運轉下去,勝特的模式已經比較成功”。吳如軍自信地說。
威名遠揚
因為吳如軍的建筑專業出身,勝特從起步開始就格外注重工程質量。我們采訪時,深圳辦事處正在洽談一個500多萬的大項目,“勝特出價最高,業主最想讓我們做,但我們不能在價格上讓步”,吳如軍說,經濟上有保障才能真正杜絕偷工減料情況的發生。
說起行業內普遍存在低價競爭,吳如軍認為,加固是為了消除安全隱患,處理不當則會造成更大的隱患,所以勝特對質量安全非常重視。勝特對質量和價格的態度,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成為發展的制肘,但這種堅定的態度也使得勝特的企業美譽度得到提高。
談話間他介紹,2005年在東莞某工業園做過一個糾傾的工程,一座長60米、寬10米、高6層的廠房,因為傾斜“像面條一樣扭曲”,從技術角度上已基本被當地質檢部門“判死刑”,準備拆除。勝特運用了公司的專利技術,成功地糾正了傾斜,得到業主以及東莞質檢站的高度好評,在東莞的知名度頓時提升了。
勝特目前最遠的項目是在青海西寧,一個五星級酒店的改造,業主看到他們做的珠海慶華國際大酒店地下室加固之后,打聽到勝特的威名,不惜成本將他們請過去。
未雨綢繆
人才常被形容為民營企業發展的“短板”,在勝特里,吳如軍用一套前瞻式的人才培養機制,將“短板”變成了企業進步的生力軍。
從勝特公司網站上可以看到,從今年6月以來,已經進行過4次不同主題的培訓,內容涉及管理、營銷、技術等方面,課程基本由公司的中高層擔綱主將。吳如軍解釋道,利用內部資源培訓,一方面能給新員工、基層員工增加見識,一方面又逼著中高層管理者們去總結工作經驗,自身不斷提高,一舉兩得。
勝特將“團隊”作為人才培養的關鍵詞,“個人的力量總是有限的,每個員工都要有團隊精神,我要的是一支全面發展的團隊,只有團隊進步了,公司才能出經濟效益”他強調。
目前,這家成立近十年的企業有管理人員50多人,本科以上學歷的占50%強,從歷次年會和培訓的留影上可以看出,該公司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正規。“其實,現在勝特里有一小部分人是不出效益的,他們作為儲備人才,正在熟悉和接收勝特的理念,為企業未來兩三年的發展作準備。”
勝特還推行信息化管理,做好企業網站,員工每個月要通過企業網站向總部提交工作匯報。總部對現場施工采用了數碼跟蹤技術對工地進行質安及文明施工管理。所有施工管理人員均配備了數碼相機,按照總部所制定的《施工現場照片采集管理規定》,將施工場景、結構節點處理情景等通過數碼照片的形式傳輸到總公司。公司領導只要察看照片就能夠及時掌握工程進度及現場情況,為下一步施工部署提供重要參考依據。
記者手記--“清閑”的吳如軍
和吳總約好采訪的時間是早上十點鐘,遲到了十幾分鐘,我心里很焦急,按照以往慣例,企業老總們都會精確地計算好留給記者的時間,這意味著我的采訪將被縮短。
前臺文秘帶我們來到吳如軍的辦公室,他顯然已經在等我們,但他并不急于結束采訪,一直聊到中午,在勝特的飯堂吃過工作餐,又在午后溫暖的陽光中喝茶、閑聊了半個多小時,直到我們起身告辭。
我非常詫異于吳如軍“清閑”的狀態,印象中建筑企業的老總無一例外的有接不停的電話,他們的辦公室不時有人進出傳送文件,就連接受采訪的一個小時里,他們同樣是忙忙碌碌的。
這正是吳如軍與眾不同之處。一直以來,民營建筑企業詬病最多的是對外的質量問題和對內的管理混亂,建筑特種行業更是如此。作為創業者,吳如軍先見性地通過自身的學習進而對企業的影響,避免上述兩個問題的產生。尤其是他為了探索企業管理之道而兩次就讀工商管理專業,為加強對公司的技術支持攻讀唐業清教授的建筑病害治理碩士研究生,經常參與學術討論,參加編寫“建筑物移位糾傾增層改造技術國家規范”,獲得多項國家專利,在知名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幾十篇,管理者的素質可見一斑。
企業的決策者只有擺脫繁瑣的日常管理,把時間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對企業發展大方向上的思考,企業才能擺脫依附家長個人權威,良性健康地成長,才能面對發展過程中各種各樣的沖擊。